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确立了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创新装配式建筑设计和优化部品部件生产等八项主要任务。
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鲜明的特点:生产和装配需要标准化设计;建筑构配件及部品以工厂生产为主;工地现场施工以装配为主、湿作业少;结构构配件的装配和建筑内装装配实现系统集成;易实现节能降耗和可持续使用,具备绿色建筑的典型特征;设计、生产、施工、装修和运维一体化,必须全链条依靠信息化应用。这些特点,也与当前建筑业“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要求相契合。
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指导意见》的推动下,装配式建筑发展瓶颈急需突破。
一是必须建立与装配式建筑发展相适应的建设模式。目前,我国传统的建设模式仍以设计和施工两个完全独立的阶段为主,导致设计部门和施工企业的沟通不足。
二是加强技术体系建设。完善的技术体系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基础,当前,不少企业引进的相关技术体系,由于没有考虑到当地地域、气候等条件,已经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技术体系的“适用性”便成为了发展的关键。
三是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机制。装配式建筑要快速发展,必须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这是行业发展的痛点,也是普通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从现状来看,关于装配式建筑构件的质量监管、关键受力部件的质量监管、构件安装质量验收等都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办法,而装配式建筑验收流程和方法的完善,也有待时日。
总之,装配式建筑的推广,是建筑业发展到现阶段必然的转型要求,也是建筑业未来取得新的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前,已有不少企业在装配式建筑领域迈出了坚定的步伐,相信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春天即将到来。
预制梦想 装配未来
彭亿洲 中建科技湖南有限公司总经理
借力“转型”东风加速 推进工业化进程
从2015年12月正式成立到今年4月产业园基地一期厂房投入使用、地铁管片车间流水线试生产,再到7月三套城市管廊解决方案样板面世,再到8月PC自动化流水线试生产,中建科技湖南有限公司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实现了建厂、运营、投产以及地铁管片、管廊和PC构件三大业务格局基本成型。其中,管片车间已有2条自动化生产线和1条地模生产线,日产80环,大批量管片在经过严格质量检测后以订单形式运送到长沙地铁4#、5#进行安装。与此同时,公司已于8月研发制定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预制装配式整体解决方案,成为了全国首家能够系统解决管廊预制装配的企业。同期,PC车间的生产线已经开始进入调试阶段,预计9月初正式投产,公司综合楼将成为首个建筑工业化示范项目。
实际运营中所遇到的困难
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政策扶持机制还不够健全。一是产业化进程中还缺少系统的顶层设计,对建筑工业化的长远发展缺少科学的系统规划。二是产业化进程中还缺少配套的监管机制。由于没有实行工程项目设计施工一体化招投标机制,不能实现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到管理的全产业链整体利益最优化。三是产业化进程中还没有全面推行EPC管理模式,导致设计、生产、施工和运维等多环节多专业难以有效协同,极大影响了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优势的发挥。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设计技术体系还没有完善。一是工业化建筑设计关键技术发展较慢,设计和加工生产、施工装配等产业环节脱节的问题普遍存在;二是工业化建筑设计技术系统集成度不够,建筑围护、建筑设备、内装系统等配套不完善;三是工业化建筑设计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还没有形成高效加工、高效装配、性能优越的全新结构体系。
制约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成本问题还没得到效解决。一是工业化设计体系不成熟,产品标准化、通用化、模数化方面程度不高,不能完全适应机械化操作来代替手工,部品件不具备标准化流水线生产条件;二是全新的装配体系还没有形成,基于现浇设计、通过拆分构件来实现“等同现浇”的装配式建筑,导致施工现场两种建造模式并存,增加了成本;三是工业化项目还处于试点示范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建筑工业化市场,各种摊销增加了工程造价。
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建议
加快完善新型建筑工业化政策的扶持机制。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原则,国家层面应引导建筑行业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明确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产业化发展政策,从立法上确立建筑工业化的行业定位,健全建筑工业化的制度体系。明确政府投资项目优先采用装配式建筑模式,引导房地产项目向建筑工业化转型,发挥房地产企业在推进建筑工业化链条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主要是在行政审批、财政支持、金融支持和科研支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要创新建筑工业化的监管机制。一是要完善工业化项目工程总承包投标管理办法;二是要优化工业化项目的施工许可、施工图审查、质量检测和竣工验收管理流程;三是做好部品件生产质量监管。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行业队伍能力建设。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出发,积极引进并大力培养建筑工业化相关的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尤其要注重打造设计研发和EPC总承包管理团队,加速形成建筑工业化的“人才高地”,增强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动力。打造适应行业发展的产业工人队伍。在新型建筑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大量的“高空作业”转向“地面作业”、“现场作业”转向“室内作业”、“人工作业”转为“机械作业”,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这也为有效解决传统建筑行业农民工“离散性强、青壮年少”的现状创造了有利条件。
探索中国特色建筑工业化的崭新未来
郑白枚 浙江绿筑建筑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战略与市场发展部公关总监
建筑工业化是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生产作业方式。而钢结构在实现设计、制作及安装标准化方面存在独特优势,与信息化融合的建筑钢结构具有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巨大潜力。作为中国钢结构行业的领军企业,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工钢构”)始终以推动中国建筑业发展、进步为己任,在10余年间,专注于建筑钢结构领域,始终以技术的创新领先为核心竞争力,致力于包括BIM技术、超厚板焊接技术、机器人顶推滑移技术、单面焊双面成型技术等创新技术的研发。同时,具备自有创新技术体系,包括弯扭构件成套技术、大型开合结构成套技术、建筑-光伏一体化体系、钢结构装配式绿色集成建筑体系和BLS金属屋面防水体系等,先后完成了包括鸟巢、环球金融中心、世界第一跨海大桥海中平台和广州电视观光塔等项目在内的众多优秀作品。在国内建筑行业面临发展瓶颈、需转型升级时,精工钢构着眼全局,在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方面积极探索,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品牌影响力,于2016年10月17日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的称号。
精工钢构“绿筑GBS”通过BIM信息化集成设计,采用高节能、高环保、可回收的新型材料,以工厂化预制生产、现场装配施工为目的,将建筑分为“预制装配式集成楼面系统、单元式外幕墙系统、装配式内墙系统、集成卫浴系统”等多个模块化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建筑粗放式、高能耗作业模式,让项目周期缩短70%、人工成本节省70%、建筑垃圾减少90%,完成了建筑“工业化”的跨越。
在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过程中,行业整体上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一是市场虽了解装配式建筑,但对装配建筑及新技术的认可度不高。这是因为目前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成本稍高、集成装配式建筑技术门槛相对较高,以及人们还在用传统的建造思维来衡量装配式建筑等。
二是目前项目的承接方式依然是传统承接方式,而装配式建筑最合理的承接方式是EPC总承包。
三是前期投入成本过高,但效益短期内难以显现。单个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难以长期投入足够资金进行研发,可能会导致产业技术创新存在不足。
四是缺乏从事建筑工业化方面的人才。在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过程中,首先应该积极引导社会认识和接受装配式建筑,从观念上改变人们对装配式建筑的认识。在装配式建筑推广中,首先要让居住者能亲身体验到变革带来的好处,包括节能环保、人工智能、方便对建筑进行定期保养等,这些可以在方案制定、设计、施工中就予以考虑。其次,要针对部分经济条件较好且有意愿体验集成建筑的客户进行推广。先期可以让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接受并体验装配式建筑,随着建筑成本的降低再逐渐推广。最后,要加强建设企业内部及企业间的协同平台,实现建筑设计、建造、运营全过程的信息完整流动和全程跟踪,全程服务客户。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指导意见》,为像精工钢构这样积极探索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指导意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分区推进、逐步推广,顶层设计、协调发展,让建筑企业主导建筑工业化的转型升级,可以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精工钢构的发展目标与《指导意见》在很大程度上相契合。正像《指导意见》提出的重点任务一样,精工钢构正不断探索建立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制造、安装标准,如主编浙江省《预制装配式钢结构集成建筑设计规程》等。精工钢构成立了精工绿筑集成建筑设计研究院,专门从事集成建筑研究,在集成建筑方面精工钢构正努力培育一批技术先进、专业配套、管理规范的骨干企业和生产基地。此外,“精工GBS”工业化集成建筑已具备房屋建筑工程(钢结构)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并正在向具有工程管理、设计、施工、生产和采购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转型。《指导意见》的出台保障了“精工GBS”工业化集成建筑的发展,在未来,可以为“精工GBS”工业化集成建筑提供更多具体实施项目的机会,助力精工钢构的转型升级。
有策略有步骤开创装配式建筑新局面
宋志杰 河北建设集团科技发展部副部长
河北建设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情况
2014年8月,为助推建筑产业化发展、加快企业产业升级,河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北建设”)投资建设了预制装配化构件生产基地——河北绿色建筑产业园区,总占地为212亩。园区内建设了3万平方米的钢结构构件生产厂房、1.5万平方米的PC构件生产厂房、2万平方米的装饰幕墙及1万平方米的部品生产厂房,目前园区内已安装完成1条年产15万平方米的PC构件生产线、3条年产6万吨钢结构生产线和3条年产25万平方米的整体内装生产线,2015年5月已经调试完成并投入运行。截至目前,河北建设已加工生产一栋二层整体装配式综合办公楼(试验楼)、1.5万平方米内装部品,为关汉卿大剧院、河北北方学院体育馆、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体育馆和河北高碑店中国登山训练基地建设项目攀岩馆等工程加工安装钢结构构件约1.1万吨。
正在筹建中的河北建设绿色环保建筑产业园,计划投资60.1亿元,规划总占地面积2000亩、总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主要建设PC构件、PCCP构件、城市综合地下管廊、地铁管片及铁道枕木、建筑垃圾再利用等厂区项目。该园区建成后,将大大提升装配式建筑构件、部品供应能力。
2015年6月,经河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认定,河北建设集团获批“河北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基地”,这也是河北省首家集钢结构与PC结构及建筑部品于一体的住宅产业现代化基地。
为积极响应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助推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凝聚优势资源创新发展,2016年1月23日,河北建设牵头与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大元建业集团、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院、天津天筑建材公司、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住总工业化住宅科技有限公司和天津市建工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共8家法人单位成立了“京津冀建筑产业现代化联盟”,共同构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围绕建筑结构各种体系、建筑材料、部品部件进行技术攻关,并着力研发各种装配式住宅体系、成套技术。联盟成立后,成员单位迅速在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等相关产业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已召开多次联盟会议和相互参观交流活动,对联盟单位乃至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推广预制装配式建筑面临的问题
政策文件缺乏强制性、开发商积极性不高、未形成良好的市场需求,加之公众的认可和接受程度低,需求远远小于生产线的产能,造成了任务不足甚至设备闲置,运行成本加大。这部分成本无从消化,易导致企业在该产业方面的投入存在疑虑,阻碍装配式建筑的健康发展。
初期施工企业成本增加。从理论上讲,装配式建筑需要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见效益,随着市场的需求增加,这种现象将会慢慢消除。
技术体系单一、装配连接方式少、装配难度大。这是装配式建筑推广初期必然面临的问题,需加强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和施工方法的研究和创新。
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存在着各自独立探索的现象,配套产品单一或不足,不能形成完全配套使用的产品,尤其是“三板”的配套问题更为突出,许多企业都在搞钢结构主体,而用传统砌筑方式进行墙体的围护,与产业化的精神实质出现了背离。专业技术人员对装配化施工缺乏经验,缺乏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现有管理模式不适合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推广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建议
建议进一步加大政府优惠政策和强制性,主动建立市场需求。建议加大媒体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和接受。应稳步推进产业现代化发展,有步骤地强制推行,避免一拥而上。一是建议初期推行时限制企业资质等级,技术成熟后逐步放开,避免一旦个别小企业质量事故发生造成整个产业发展受阻。二是建议从现浇结构预制构件开始推广应用,然后涉及多层、小高层的装配化建造,最后再应用到高层。另外,产业现代化推进初期,政府或行业协会应协调各市有计划地布设生产线,以防止产能过剩、增加企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