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的定义
建筑工业化,是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制造建筑,建筑的产生由“建造”转变为“制造”,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提升建筑整体品质,降低资源消耗。日本丰田公司说得更直白一些,他们称之为“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当然,建筑工业化并不是简单的搭积木,而是集设计、制造、施工为一体的运行模式,每个部分都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依托,相互关联。其中,住宅以其独特的优势,发展较为快速,装配式住宅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重点。
住房是民生之本,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住宅建设迅猛发展。同时,雾霾、PM2.5等词语似乎一夜之间被我们所熟知,如何减少建筑业对环境的影响;在建筑材料、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大形势下,怎样最大化地使用建筑材料、合理配备建筑工人,这些都是建筑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国家正在大力倡导绿色建筑,在政策上对绿色建筑有较大的扶持力度,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约建设成本、实现节能目标,作为能耗大户的建筑业必须有新的突破,建筑工业化就是未来发展趋势。
建筑工业化的优势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提高质量——工艺条件好、质量稳定、尺寸精准;二是降低难度——对复杂构件,只需要制作一次性模具即可重复生产;三是缩短工期——空间换时间,串联变并联,不受季节天气影响;四是节约材料——无跑冒滴漏,节省抹灰装饰材料;五是环境友好——减少三废污染,防止噪声扰民,绿色环保。古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成本与质量是不可兼得的两个方面,在商品运作中一直都在寻求这两者的平衡点,成熟发展后的建筑工业化,将使得建筑成本与建筑质量有一个更优化的平衡点,即质量高、成本低、工期短、节能好。
国内外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现状
国外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法国使用预制混凝土结构已有130多年,至今已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等结构领域。美国为推广工业化住宅,联邦政府住房和城市发展部(HUD)颁布了美国工业化住宅建设和安全标准——HUD标准,据统计目前在美国,每16个人中就有1个人居住的是工业化住宅。日本住宅产业经历了从标准化、多样化、工业化到集约化、信息化不段演变和完善的过程,作为世界上地震发生率最高的国家,日本发展的装配式住宅更值得我们学习。
新加坡的装配式住宅发展日趋成熟。新加坡在上世纪70、80年代便有了预制化生产技术,政府随即集中资源推广,包括资助研发、制定标准等,完成后知识产权归建屋发展局所有,施工企业在建设保障房项目时可以使用。经过试点、试验和技术经验的积累,现在新加坡政府要求保障房项目必须100%采用住宅产业化技术建造,占项目总量的40%。在建筑工业化方面,新加坡走在了各国的前列。青岛博海建设集团在新加坡的建设项目中也有装配式住宅工程。
预制
运输
吊装
国内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建筑工业化的几大优点,吸引了开发商、制造企业、施工企业等各方的关注,但真正实施的还是少数,观望者众多。
万科于2006年完成国内首批装配式节能环保型住宅——上海浦东万科新里程住宅楼项目。该项目包括1幢14层和1幢11层的高层住宅,其外墙、楼板、阳台、楼梯、空调板等均是预制混凝土构件,预制装配率达到70%。据测算,施工过程中可降低约20%的施工能耗,减少约60%的用水量、混凝土损耗和钢筋耗材,以及约80%的木材损耗、施工垃圾和装修垃圾。
长沙远大住工从事住宅产业化十余年,是第一家以住宅工业行业类别核准成立的新型住宅制造工业企业。远大住工拥有专门的住宅研究院,主要负责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制造方式、施工工法、节能环保等研究和试验。2010年,远大仅用15天(360个小时)就建成1幢1.7万平方米30层酒店的消息曾轰动一时,被英国《每日邮报》称为“地球上速度最快的建设者”。
青岛博海建设集团从2009年开始,进行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方面的研究。2010年集团收购了新加坡一家施工企业(新加坡高技公司)。这家企业在新加坡具有建筑工程A1资质(最高资质),目前主要在新加坡进行保障房项目的建设,施工的保障房项目都是采用住宅产业化技术,比如正在施工的盛港N1C27(7栋16层)、勿洛N8C20(6栋15层)项目,以及刚刚中标的宏茂桥项目、加冷黄埔项目。
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
面对建筑工业化,建筑企业存在的问题。一栋建筑的建成,本身应是集设计、施工一体的工程,而国内现实是设计、施工分开,设计是设计、施工是施工,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具体突发状况,一般不能及时得到设计方的技术支持。目前实施的建筑工业化,一种是项目从结构设计到制造再到施工全部拆分开来,设计做完后构件厂再加工,施工方最后装配;另一种是设计院设计后转到构件厂的设计室,将设计院的常规图纸按照工业化的要求拆分,其中后一种模式应用较多。实际上这两种模式都有弊端,设计单位和构件加工厂是两个点,沟通起来并不方便,一幢楼如果是用预制装配式构件来做,图纸有几千张,比传统设计图纸要多很多,双方沟通非常困难。建筑行业现存的问题无法满足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要,转型升级成为每个建筑企业谋求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筑工业化呼唤工程总承包模式。建筑工业化的推广,成本是其主要制约因素。现如今,由于“设计—制造—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模式还没有普遍实施,国内现有建筑行业对设计、制造及施工分开管理,增加了设计、生产及施工环节协同运作的难度,同时也带来成本的上升。另外,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初期,未形成规模化,预制装配式建筑成本自然要比传统施工方式成本高。比如,上海万科“新里程”工业化建房试验中,虽然较传统施工方式节约了一半以上的水、混凝土、钢筋、木材,但土建成本还是增加了40%。
SK N3C18项目(新加坡)
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是借鉴工业生产组织的经验,实现建设生产过程的组织集成化,以克服由于设计与施工的分离致使成本增加,克服由于设计和施工的不协调而影响进度等弊病,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总价包干和“交钥匙”,而是通过设计与施工过程的组织集成,促进设计与施工的紧密结合,以达到为项目建设增值的目的。建筑工业化在多国推广的过程,都是在巨大市场需求推动下完成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国外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普遍应用也说明该模式是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的。
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对设计、制造、施工全产业链进行资源全面整合,对行业利益进行重组。“设计—制造—施工”一体化的运行模式,更能发挥出建筑工业化的优势,使建筑成本不断降低。
创造条件 积极推行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需要政策扶持。目前,建筑业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才能提高企业对建筑工业化的信心,需要政府及时作出正确的引导。第一,目标要明确,坚定支持走建筑工业化道路,通过不断发展,逐渐降低其成本,达到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第二,先期对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进行资助推广。第三,对参与建筑工业化的企业在政策上提供优惠措施,比如信贷、财务税费、项目建设费用等方面给予优惠。第四,可以将科研院所、设计单位、预制构件厂、施工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有序推进。
工程总承包模式需要复合型人才。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永远是人才,一所好的大学不光有大楼还要有大师,一家好的企业同样需要优秀的员工。工程总承包建筑企业集设计、制造、施工一体,需要各方面、各层次的技术及管理人才,而要达到三者无缝衔接的目标,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无论是设计、拆分,还是构件厂负责人,一定要懂建筑结构、懂施工,设计图纸要保证工厂浇筑,工厂浇筑要保证现场施工,施工现场要有懂工程全过程的人才,才能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另外,水、暖、电三专业设备、管线众多,在同一空间中的管线综合、合理布局更需要设备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推荐建筑工业化,需要建筑企业储备大量复合型人才。
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工程总承包是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积极推进工程总承包,是深化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规范建设市场秩序的重要措施,是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增强综合实力,加快与国际工程承包和管理方式接轨的必然要求。当然,这些离不开政府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及企业自身的推动。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对建筑工业化的认识。中国人视家为港湾,认为房子应该是“日积月垒”的,对于几天就搭建起来的“积木房”,心里不免有疑问、顾虑,应通过媒体、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介,加强对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宣传,改变观念,也利于建筑工业化更大范围的推广。
建筑工业化要求项目必须在策划、规划、设计、制造、施工、管理全过程统筹协调进行,即整合市场各类资源的一体化运行模式,这种模式是实现建筑节能、降低成本、创建绿色建筑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建筑企业的发展方向。现阶段企业或许无法达到这一要求,但可以首先满足设计+制造+施工一体化模式,随着企业越做越强,再过渡到从项目策划到后期运营管理的模式。
N2C32项目(新加坡)
国办72号文《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早在1999年就已发布,而从2000年至今的十几年正是中国房地产快速发展的时期。十几年间,中华大地涌现出的各式建筑不计其数,城市大幅度的向郊区扩张,在惊叹中央准确预判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如果当时就大力研究和推进建筑工业化,中国房地产行业也许就不会出现高消耗、高排放、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多年的行业运转已使得资源无法支撑,我们不能再在高能耗中度过下一个十年。
相关热词搜索:建筑工业化
上一篇: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五大要素
下一篇:童悦仲:住宅产业化常见观念辨析